身為一個小編⋯⋯

地方小編需要大家的支持與愛護 <3 (圖片來源


每當我說我的工作是「網路社群行銷」,別人多半語帶疑惑地問:「喔,所以你就是小編嗎?」這句話有時讓我莫名地抗拒。

其實說的人大概沒有別的意思,我為什麼會這麼玻璃心呢?如果年輕個 5-10 歲,我敢說這個抗拒的感受一定會消失,因為對 1990 後出生的人而言,社群媒體內容就是全世界,只有像我這種不特別老也不特別年輕的 Marketer,才會時不時懷疑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到底有沒有專業?

我唸大學的時候 Facebook 剛在台灣發芽,當時的「年輕人」(包含我)正忙著從無名小站搬家,學生以外的大人們覺得網路蛇鼠一窩,混亂零散難成氣候。畢業工作前三年,社群操作被認為是品牌行銷的最末端,這種枝微末節的工作就寫幾句 guideline 外包,有做就好。沒有想到十年之後,依然會聽到有人想要「數位化」,卻拿傳統媒體的思維模式質疑社群內容,原來成見不曾消失。

當小編幾年我累積了足夠的自信,可以大聲說:小編是一門專業,甚至是好幾門專業。在雜訊最多的環境,爭取最短的注意力一點也不容易,社群編輯/內容行銷需要資訊搜集、摘要的能力,以超高頻率產出多元內容;再者,傳統媒體說到「成效」可以含糊其辭,但網路工具記錄行為累積大量數據,效果好壞一翻兩瞪眼,小編不能自說自話,需要進行「有效的溝通」。

小編要很會講話又很會看數字,通常大家只會一件事,小編真難當(圖片來源

應該是小編的「小」字讓我覺得不被重視吧?這個工作並不小。和人溝通怎麼會是一件小事呢?人類跑得慢、跳不高、肌肉又不發達,靠溝通維繫關係、串連資源才得以稱霸地球,現在跟我說這不重要,是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嗎?還是因為在儒家思想中長大,人家說,我們就照做,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溝通?

根據維基百科,有效的溝通該是雙向的,包含表達與聆聽,社群媒體雖然使溝通管道暢通,也讓溝通難度變高。網路匿名性使言詞尖銳,社群媒體演算法又投其所好,小編要冒著失溫的風險踏出同溫層,要戴上厚厚的情商護目鏡,過濾情緒字眼,異中求同——如果溝通是健力比賽,小編的情緒負重、心靈強壯程度應該名列前茅吧!

小編養成之路讓我最有感的就是這樣辛苦的「異溫層溝通」。其實誰不是靠同溫層滋養建立舒適圈?小編們逆著自我保護的本能而行,從迷因圖與假消息中抽絲剝繭,觀察理解和自己差異很大的群體,這就像情緒負重練習,訓練久了除了能承受更多之外,自我覺察也變得更敏銳。

有的時候真的會越看心越亂、越陷越深啊(圖片來源:IMDb

學習異溫層溝通影響了我的心理狀態,教會我一些事。小時候的我單向平順,跟隨社群媒體發展我逐漸擺脫被「權威式溝通」壓抑產生的認知失調,變成一個立體的人:有情緒、有偏見、有缺陷,也有發揮優點、鼓舞人心的時候。

而社群媒體分眾理所當然,畢竟群體超過 150人大腦就無法負荷(鄧巴數理論),我可以尋求 common ground,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如果有人認為小編愛亂說話惹是生非,那其實反向證明他們洞悉人性,踩到真正的痛處,每次玻璃心都在練習面對痛處。

前年《The Great Hack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和去年《The Social Dilemma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描述科技公司和社群媒體如何竊取隱私又撕裂社會,嚇歪一票低頭族。小編有練過覺得見怪不怪,反而加深覺察自己在網路上的每一個舉動,如果打不過他們,不如就讓社群媒體幫助我瞭解真正的自己吧。

覺得自己被牽著走的時候,別忘了繩子兩端都可以拉(圖片來源


最後,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小編?我覺得工具無時無刻在變化,如何快速學習、有效率試錯、保持開放的心應該是最重要的。至於社群媒體經營的工具文章,隨手 Google 就會跳出好幾篇「5大技巧」、「10個小撇步」,多方嘗試不吃虧,大家有各自擅長的平台和招數,大家也都比我厲害,我就直接推薦以下乾貨:

- -

歡迎追蹤我的 InstagramFacebook方格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