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觀後小心得


影集中的年輕演員們都很厲害呢!
我覺得最強的是貓的孩子的男主角,但是他不在上面
(source: Elle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萬眾矚目的台劇神作在上週六完結啦。




在看之前大概知道它改編自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不過小說是走寫實風格,影集則模仿《黑鏡 Black Mirror》的風格,加入科幻驚悚元素還凸顯教養現場種種扭曲荒謬的景象。上映前的預熱活動邀請網友寫出一句父母/孩子說過最傷人的話,也讓人很有共鳴。

因為還沒看小說,這篇純粹聊聊我對影集本身的感想。以下微雷💣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source: 官方臉書

除了科幻驚悚元素之外,我覺得導演用「水」來貫穿全劇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手法。仔細想想,水真的是最貼切的比喻,它溫和、滋潤、包容卻也能讓人窒息,就像影集中的家長一樣,以愛之名讓孩子無法自由呼吸,變成用善意包裝的致命陷阱。

對我而言另一個有趣的安排是影集中「父親」的角色。除了《孔雀》那一集的爸爸比較正常之外,其他的爸爸都滿莫名其妙的:《媽媽的遙控器》裡外遇、《貓的孩子》是打老婆,《茉莉的最後一天》當中存在感低落,又無法體會老婆的相對剝奪感,甚至到了最後一集《必須過動》裡面根本沒有爸爸的存在。

鍾欣凌飾演的小圓媽是整齣劇中最可憐的角色了...

我覺得與其譴責父親在教養中缺席、甚至認為事不關己,或許可以轉而關注傳統價值觀如何賦予父母雙方某些責任,並讓他們感到羞恥、罪惡而不能不做,這類的討論比較能夠鼓勵彼此逃出窠臼、做出改變。

因為〈Lean In〉之類的運動,讓年輕女生開始透過經驗分享與社群支持來翻轉現狀,雖然轉得不是很快但至少播下了改變的種子。不曉得有沒有人來教年輕男生怎麼做?如果有人來教年輕男生,或年輕男生自己想辦法教自己,應該就不會看到有人在靠北女權自助餐了吧?困在洞裡的人整天罵逃出來的人為什麼不乖乖待在洞裡,這合理嗎?

好像每幾年就會聽到有學妹自殺的消息(source: 官方臉書

整體來說我滿喜歡這個系列影集,不過可能是我的追劇習慣問題,總覺得一集 1.5 小時真的好長啊!有的時候這個長度好像影響了劇情鋪陳,讓某些段落變得沈悶,對我來說只有《貓的孩子》讓我從頭到尾都屏氣凝神,在看其他集數的時候不知為何我都有點小恍神,連描寫北一女學生的《茉莉的最後一天》,我都覺得有點拖⋯⋯(可能魏如萱讓我大大大大大出戲!!!)

或許根本的原因在於:這不是我的故事。影集中的家長為了成績瘋狂,而我身為台灣教育制度下的勝利者,其實沒有體會過被壓著頭死讀書考高分的痛苦,只記得玩社團玩得很瘋狂,還有同學之間的 drama,考試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工作吧,完成就是了。但這不代表好學校的孩子的長大過程就沒有痛苦喔,只是不是發生在成績這件事情上而已。

優良母親金質勳章!(source: 官方臉書

其實最悲哀、最可笑的大概就是:成績好有什麼用?!記得《必須過動》開頭頒發金質勳章的那一幕,典禮主持人高喊:「恭喜考取 95 分,獲得都心好宅房卡!」——如果考 95 分就有都心好宅,我和我的高中大學同學們早就全都爽當包租公婆,還在那邊苦哈哈地工作幹什麼呢?可見成績再好也敵不過階級複製,還是早日看破心裡比較舒坦,家長們回頭是岸啊。

總而言之很高興可以看到台灣影集的突破,像《漢娜的遺言》一樣用戲劇帶動觀眾討論困難的話題,這個影集不是來給你答案的,不是什麼東西都像考試一樣有標準答案的。

而看完影集也讓我對原著小說十分好奇,或許少了科幻驚悚元素,對於故事中母親的矛盾和小孩的掙扎會有更血淋淋的感受吧。

最後一集藏了一個烏托邦,希望大家都能成為真正自由的人
(source: 官方臉書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