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計畫 孩子的書屋, Vol.1



台東天氣好,完工那天陽光普照~


工作這幾年我時常處於混沌的狀態,一旦站在人生岔路口面臨抉擇,便容易陷入困惑而裹足不前,感覺時間被巨量的浪費,心裡生厭。一想到自己在浪費時間自尋煩惱、過度推敲,就覺得不如動起來,去做點什麼。



2014年跟著以立去內蒙古,在沙漠邊界種下樹苗減緩沙漠化。當時的我渴望離開,渴望一個更大的地方,渴望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因此選擇去內蒙古體驗黃沙滾滾的蒼茫之感。說起來,後來之所以會在上海待一段時間,也是那個時候種下的種子。


繞了一圈又回到台灣,可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我的困惑依然沒有獲得解答。我需要多做點什麼,提醒自己所擁有的都是奢侈的煩惱,於是在三年之後再次加入志工團,和以立一起翻越中央山脈,來到好近又好遠的台東。


台東青海路三段,山腳下


和內蒙古計畫一樣,以立台東計畫與當地的組織「孩子的書屋文教基金會」合作,帶志工跟著創辦人「陳爸」深入當地社區,協助建設。我們這次要蓋「安置屋」,供尼伯特風災的受災戶使用。

2016年7月,強颱尼伯特直直撞上台東,當時有「護國神山」中央山脈在中間擋著,台北紋風不動,只是下了點雨,颱風假給了大家看電影、唱KTV的機會。然而山脈另一頭的情況完全不同,台東因為正面迎擊,最大瞬間陣風超過17級,連房子都被掀了起來,狂風暴雨讓台東滿目瘡痍。

雖然尼伯特只停留了一天,台東受創嚴重的程度,即使過了半年依舊無法完全復原。儘管政府安排補助,也有社福單位捐款相助,但是許多受災住戶的房子結構已經整個被吹壞了,再來一場風雨很可能就要倒塌,這些款項只夠補補屋頂、填填牆面,不足以修復房屋的結構。

因此陳爸決定,乾脆直接動手蓋間新的房子吧!蓋一座中繼屋,讓受災戶安心生活,無須憂慮哪一天睡到一半房子倒塌,流離失所。


(其實到現在,台東還是沒有完全從風災復原,參考新聞:




我們四天的工作基地~


我們在台東青海路三段,台9與台11線之間的一處山腳下做工。以萬海捐贈的貨櫃作為房屋主體,在貨櫃裡做隔間,外面做牆,再建屋頂和走道,把貨櫃連在一起。三個貨櫃一共可以容納2組家庭、7個單人,並配有衛浴設備。

用貨櫃做房子的好處在於,如果有一天安置屋需要搬遷,能用懸吊的方式直接把貨櫃屋吊到新的預定地,再重新打地基、蓋屋頂即可。雖然很難想像要出動多大的工具車才能完成懸吊任務,但可重複利用的房子聽起來很環保。



拉近一點看已經風乾的土牆!


安置屋環保的地方還有它的牆面,和早年的「土角厝」一樣是用土夯成的,哪天如果需要把房子拆了,土夯的牆面能自然分解、回歸大地,不像鋼筋水泥一旦棄置,只能任其暴露荒野。

土角厝另一個好處是冬暖夏涼,土牆比水泥牆更能儲存熱量,調節溫度,如果城市裡能多一些夯土牆,夏天大概不需要開這麼強的冷氣。(但我猜土造牆的房子蓋不高?有請高人解答)



這四天跟著工班做土牆,真是給他們添麻煩了...


我們抵達時,安置屋的結構已經完成、管線已經拉好,剩下最耗時費力的「夯牆」需要志工們接力完成。

原本心想敲敲土有什麼難的,一看到這五天的預定工作進度,我們都傻了!眼前有兩道空蕩蕩的牆面,等著我們這群業餘的城市孩子來填滿,牆面長寬都有十幾公尺高度也足足有一層樓這麼高,不敢相信前一隊竟然能在五天內,完成四面外牆的其中兩面,甚至超前進度幫我們做了一部分......



安置屋有這~麼大喔,我們總共要做兩面這麼長的牆!


夯土牆怎麼做呢?首先必須過濾泥土,去掉大石塊,留下比較細小的顆粒,再將過濾後的泥土與木屑、水、石灰混合攪拌,就成了做牆的原料。

空的牆面有木板隔間,要將土料填入間隔,拿木槌用力打實打平,再往上充填,填到與木板齊平之後,把板子升上去形成新的隔間,就這樣重複填土、打實、升板,填土、打實、升板......直到整個牆面都填滿為止。



大家合力拌土中

夯土牆必備配件:泥土、木槌、桶子


用力敲啊敲啊敲


第一天做起工來斯斯文文,一來很怕土打不夠實的話,木板一移開就會崩塌,所以一次只倒半桶土,用木追精細打磨;再者因為不熟悉鷹架略微搖晃的感覺,所以只敢小心翼翼的走動,連傳遞工具都要經兩三人之手。可以想像,這樣做工速度怎麼會快呢,上工第一天,我們大概連總進度的五分之一都沒做到吧,讓帶領我們的工班不禁大搖頭😆

為了不要輸給前一隊,同時確保安置屋能在三月如期啟用,我們只能卯起來做了。四天來越做越上手,我們抓到了分工合作的節奏,也可以在鷹架與窗框之間自在地跳來跳去,甚至學會如何使用電鑽。看來我們還是有一點野性的基因潛伏在身體裡頭,才會跟隨自然的招喚來到台東。


同團有很多高中生,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好可愛



學會怎麼用電鑽,為自己感到驕傲


土牆堆到接近天花板,要封頂的時候最難做。最上面沒有長長的木條幫忙固定,而且空間不夠,木槌進不去,必須徒手塞土,一邊加水,一邊拿木板幫忙塑形,等塞土塞到一個階段,再隔著木板敲,用全身的力氣往裡壓,盡可能一氣呵成,越補反而塌陷會越嚴重。

徒手塞土的時候,可以感覺到泥土裡的石灰水滲透麻布手套,沁入指尖的不適。其實工作用的麻布手套已經很厚了,但畢竟不防水,在泥土裡和久了還是會濕。石灰會讓皮膚脫水乾裂,如果手上有傷口會裂得更厲害,不過為了追上進度也顧不了那麼多,手隱隱作痛,反而讓勞動付出的感受更踏實。


高度越做越高,難度也越來越高


後面那一大片本來都是空的喔 A______A


可能我有過動和被虐的傾向,享受為了完成一件事而氣力用盡的感覺,那一刻身體和腦子都很空,心卻很滿。雖然最後還是差了幾處沒有封頂,但親眼看到大家同心協力,把原本空蕩蕩的牆面填到95%滿,能為人遮風避雨,哪怕雙手沾滿泥巴,頭髮上灑滿木屑,都是成就感的證明。

動起來永遠都是好的,有目標、有努力、有進度、有成果,只要動起來就能感覺自己又前進了一些。動的時候心裡平靜,可以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好好釋放能量;一旦停下來,思緒反而混濁不清。


感謝這四天一起流汗的夥伴們~


「事情都是做了才知道。」2017年我想用這句話肯定過去的自己,勉勵未來的自己。特別是這在這短短五天,聽陳爸說故事,和書屋養大的孩子們工作,在他們一手建起的家裡走動,我所有的顧慮都變得渺小,下一篇再來細說「孩子的書屋」吧😊

就差左上角幾小格,我們就做完了,可惜!




--

ELIV 以立國際服務 台東計畫


孩子的書屋 文教基金會



好喜歡這張,抓到大家努力工作的身影:D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