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生日:如何面對停滯的人生?

這是我33歲的樣子(攝影:袁子陽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發燒了,燒了兩天,伴隨喉嚨痛和流鼻水,但是怎麼快篩都是陰性,跑去做 PCR 結果也是陰性。Covid 兩年半來都沒有中,倒是突如其來流感把我擊倒,關在家靜養一個星期才逐漸恢復。

這個停滯的感覺很像 34 歲,這不是一個大家會特別慶祝的年紀,我甚至差點忘了今年自己要滿幾歲。到了這個年紀大家只會說:「年齡就是一個數字」,到了這個年紀甚至連生小孩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很多朋友已經生了兩個,大家聚在一起話題也很固定:工作、家庭、感情,三個 bullet points,結束。

我深知年齡的數字繼續變大,生活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一股強烈的停滯感襲來。我把日子過得肆無忌憚,因為我真的受夠了一直思考、一直權衡、一直懷疑自己那種停滯的感覺,想幹嘛就去做吧!活到 34 歲再也找不到理由不去嘗試,You Only Live Once!我需要有前進的感覺。


還是有很多想做的事呢


剛好最近朋友推薦了一本書《選擇障礙世代》,在講現代人陷入「無限瀏覽模式(Infinite Browsing)」,因為害怕後悔、害怕錯過而不敢投入,導致工作、感情、興趣愛好都無法下決定,猶豫之中把日子過成沒有止境的 window shopping,最終空手離開人生的百貨公司。

雖然我不覺得自己有選擇障礙,但是這幾年來害怕後悔、害怕錯過,所以什麼都拿一點,外表看起來很豐盛,實則淹沒了我的視野,熱愛新鮮感的我變成心靈的囤物症患者,和選擇障礙其實殊途同歸。

作者認為藥方是「承諾」,長時間投入某件事「讓承諾產生動能」,讓實踐的過程中碰到的困境、學習與改變,來治療因為無限瀏覽而陷入癱瘓、孤立、與淺薄的心智。換言之,選擇困難症患者必須停止猶豫,認定眼前那個就是最好的選擇,做就對了,而心靈的囤物症患者如我,則必須丟掉很多東西,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


30幾歲適合來點斷捨離

關於承諾,書上寫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有趣:「做決定時感到痛苦,是很自然的事情,畢竟,decide(決定)這個字當中的「-cide」和 homocide(殺人)是一樣的,意思是「切割」或「刪掉」,從物體中分離,拿走一部分,留下其餘的。」

其實下決心和丟東西是一樣的,都是選擇。我想起 Marie Kondo 如何看待那些決定要丟掉的東西——雖然選擇某件事就意味著割捨其他,但不需要覺得痛苦,我只是讓那些曾經幫助我,但不再適合我、不再服務我的部分離開,就像排毒、像新陳代謝,享受那股輕盈、通透的感受。


讓不適合我的隨著聲音離開我


34歲是能明確說出要什麼不要什麼的年紀,我選擇停止從新奇感中找尋意義,騰出時間空間給刺激、新鮮以外,更圓滿更確實的感受。我還是想旅行、我還是想持續與身體相處、我還是想學習知識,但是我要開始教學、開始表演、開始把自己20幾歲的遊記整理成冊,有朝一日想要印成書。

投入就不害怕停滯,接下來的人生,我想要紀錄自己從接收到給予,慢慢成形的樣子,我想透過我的角度、我的視野、我的體悟,成為動態有生命的我自己。


-

歡迎追蹤我的 InstagramFacebook方格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