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水/海的關係
雖然山稜雲霧繚繞非常美麗,但我似乎一直更喜歡海。
沒什麼特別的原因,純粹因為我從小就很會流汗,體育課時唯有待在泳池才不顯得狼狽,加上小學體育課我所有項目都不行,跑步慢吞吞、打球被球打,只有油有我能贏過其他人,因為我漂得起來又會換氣。
在泳池來回打水畢竟是都市小孩的親水體驗,離真正的「會游泳」還有好大一段距離。從小只有在墾丁沙灘泡過海水的我,五年前和朋友一起去菲律賓玩的時候什麼也不能做,鯨鯊近在眼前,我卻被困在救生衣裡,當其他人徜徉在沙丁魚風暴中,我只能浮在水面把頭埋進水裡看,簡直太難過了。
於是我立志想成為一個能夠在廣大水域裡感到自在的人。自知沒什麼運動細胞,沒辦法像那些厲害的人說的「矮呀,你多去海邊由幾次就會了啦!」我跑去松山運動中心鯨魚池,像寶寶學步一樣從平靜的深水環境開始練習。
在松運游泳兩年多,從怕水深到可以鑽水裡的花圈!(那時我還沒學自潛喔) |
第一次到鯨魚池我抓著池邊梯子,看看水裡看看教練,教練說:「你就抓著泳池邊緣下去,習慣一下水底的感覺,如果覺得害怕,腳一瞪扶著牆邊就會回到水面了。」鯨魚池牆邊有凹槽,我定了定神,大口呼吸,把頭沒入水中,抓著凹槽讓身體往下沉到了池底。
抬頭看,水面已經離我好遠好遠,教練的臉和泳池上方的彩色旗子模糊不清;回頭看,看不見池子的另一端,過了鯨魚池中間的斷崖,深度從3米進階到5米,顏色也從淺藍色變成深藍色,像海的顏色。
身在巨大的水體中,除了偶爾有殘存的氣泡竄出發出滋滋聲,我只聽到震動的低鳴在耳邊悶悶作響,那大概就是 「ॐ(Om)」吧?瑜珈當中宇宙起始時的震動,萬物的基本頻率,不只耳朵,我的骨頭、我的心臟也能感受到水體的震動。時間感覺變慢了,在水中我的一舉一動都像慢動作播放,我的恐懼開始消失,好奇心取而代之,經過溫和漸進的開放式水域訓練,我確定自己是喜歡水的。
我覺得自潛和冥想很相似 |
習慣了大概知道水就是這樣,所謂「深不見底」是一種抗拒心態,我們本來就不能用陸地的思維看待海洋,尤其接觸了自由潛水,憑著一口氣踢著蛙鞋來到16米深的海中,抬頭看巨大的水體在我之上,就會明白越急躁越掙扎就越辛苦,唯有臣服才能安住在此刻。
雖然不能呼吸,但是在水下反而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一旦沒入水中就像進入真空,當下也做不了別的,就是專注於自己當下的狀態,不會像在陸地上那樣頭腦團團轉,一直妄想走在時間前頭,擔心明天、下週、下個月甚至三年五年後的問題。
其實對比大海的廣袤無邊,我生活上的各種煩惱都小得不得了,大海時而溫柔時而暴烈,渺小的人類是控制不了的。每一次下水都在練習放棄控制,安然地隨波逐流,順應而為,我和水的關係就是這樣若即若離,卻又安穩確定。
(怕水的人,我推薦先學好游泳,去深水池熟悉環境,再去玩海會比較享受喔! )
不過衝浪像另一回事,另一個世界吧!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