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旅行的意義


好險我們在台灣,還可以國內旅遊
圖片來源:freepik

肺炎疫情爆發以前,我每年大概會出國兩次(對,我的錢大概就是花在運動、買酒和旅遊),外加大大小小的國內旅行。在不能出國的2020年,謹以這篇廢文來和大家分享打包行李的心得😎


打包行李不外乎就是「帶什麼」和「怎麼帶」,先從帶什麼說起吧。無論去城市還是去野外,我都覺得 Travel Light 最重要,只帶必要的東西就好。但什麼是必要的,什麼不是必要的?我的判斷原則是:從「沒有它會死」的東西開始打包。

通常我第一個準備的都是「藥」。旅行時生病受傷最麻煩,而且藥物和體質息息相關,在外面隨便買來用的話風險很高,因此我會準備一包常備藥,內含慣用的腸胃、消炎止痛、感冒鼻炎、暈車藥,和外用藥膏、OK繃、人工皮等等。

我出國大概就這樣(圖中是舊包裝XD)
我愛用的 Greenvines 綠藤生機

由此延伸,隱形眼鏡&眼藥水、衛生棉(條)還有保養品這些貼近皮膚,弄不好會紅腫發炎的,都是我優先打包的東西。打包完「吃進肚子裡」和「擦在皮膚上」的東西,接下來就從頭到腳、從裡到外想一遍,列一張清單,打包一項就劃掉一項。

  • 保養品:化妝水、精華液,乾冷的地方加上油和護唇膏
  • 衣服:有口袋、不緊身、可互相搭配、輕薄多層的洋蔥式穿法
  • 鞋子:輕量、快乾、沒有跟、鞋墊夠舒服

撇除登山潛水滑雪等特定行程的特定裝備,這張清單基本上涵蓋所有該穿該帶的,確保自己眼睛看得清楚,鼻子可以呼吸,走路不會扎破腳,不會凍傷也不會熱昏,手機電腦不會沒電,旅程基本上也就圓滿了。


理想中的隨身包大概就是這樣吧
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


要怎麼帶該帶的東西?我喜歡用「隨身包+後揹包或行李箱」。所有包包的材質都要耐磨防水,如果目的地是城市,或者路面平坦少階梯,可以用行李箱,反之則用後揹包。長途旅行的時候三個都會帶,同樣遵循「沒有它會死」原則,越重要的放越貼身,越不重要的離自己越遠。

  • 隨身包:斜背,要有蓋扣或拉鍊,至少1-2個夾層,寬度至少能在不摺疊的情況下放一整張機票
  • 後揹包:有電腦夾層(數位遊牧嘛)、背面有暗袋,可以固定在行李箱拉桿上
  • 行李箱:不怕摔破的材質,四個輪子各個方向都能推

重點是「移動過程流暢」,像我很少用提袋裝行李,因為會佔掉一隻手,而且裝太多又提不動,上下交通工具或從 A 點移動到 B 點的時候會卡卡不順。

至於需不需要那種藏在衣服裡的貼身防搶包?我去歐洲很多次都沒用過,覺得出門不要帶太多東西,把隨身包放在視線內就好。旅行在外財不要露白,比如把皮夾放在後面口袋、或者戴貴重飾品逛大街這類的初學者錯誤,就不要犯了啦。

出國長途旅行,大概就這樣啦~

我一直很享受打包行李的過程,卻沒有那麼喜歡整理房間,可能是想逃避真實人生😅

打包行李隱含的期待讓我開心,當我從頭到腳整理一遍,就能深刻體會其實人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物品,人生真正之所需可以濃縮成三袋,就能在每個階段的目的地自由移動,隨時展開新生活。

其實旅行本身也是斷捨離,帶越少包袱出門,收穫越豐盛,越能空出足夠的空間產生新的自己。久而久之,物慾越來越不張狂,因為凡是我想要的,必定是我人生中需要的,真正要下手買東西的時候,反而能找到充足的理由說服自己😁

講到這裡,真的好想念旅行啊,希望國際旅遊可以趕快恢復正常!

努力一邊國旅一邊工作,做島內的數位遊牧
我的數位遊牧生涯

- -

歡迎追蹤我的 InstagramFacebook方格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