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書單-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地理位置與台灣的發展非常相關

受疫情影響,已經超過一年沒帶 Walking Tour,原本熟悉的台灣故事都快忘光了。好在封城在家除了追劇,還是有留點時間看書,這篇文章推薦三本和台灣歷史有關的書給大家。


平常帶 walking tour 向國際旅客介紹台灣的時候,我都會以「location 地理位置」為主軸把歷史事件串起來。這可能和小時候我們在歷史課本裡學到的觀點不一樣,不過我們的鄰居不只有中國:北邊有日本、南邊有菲律賓、東邊迎向廣袤的太平洋,台灣確實位在東亞的十字路口,許多發生在這座島嶼上的事件都和 location 有關,從鄭成功的爸爸鄭芝龍時期(甚至更早)就已經是這樣。


《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

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比照荷蘭、中國、日本的歷史資料,還原鄭成功 vs. 荷蘭東印度公司海戰始末的大作。中荷海戰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上篇幅不大,但事實上東西方第一次正面交鋒就發生在 1661-1668 年的台南安平。這是一場拖很久的圍城之戰,書中詳細描述衝突始末,中國、荷蘭的航海、火砲、防禦工程如何影響戰局,如果你是技術迷、軍事迷,應該會讀得非常過癮。

以前的熱蘭遮城,現在的安平古堡。
旁邊的樹屋、夕游出張所我都去過,就是沒去過古堡本人...
(圖片來源:台南旅遊網

我自己最享受的部份,是作者經過多方考究讓課本中扁平的歷史人物變得立體。比如在海上討生活的鄭芝龍會講葡萄牙語,當過荷蘭人的通譯,後來跑去日本九州娶田川氏為妻;鄭成功受日式教育影響,對「大義」近乎狂熱,一版一眼的程度令人害怕,會因為下屬一個小錯誤就砍頭殺雞儆猴。

當然書中17世紀的台灣也很令我著迷,繁忙的港口充斥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海盜、移民,比如中荷海戰時期派駐台灣的長官揆一是瑞典人,受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反映當時台灣就是亞洲樞紐,各個族群之間衝突不斷,儼然是三不管地帶,anything could happen 感覺非常刺激!


博客來購書連結
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全新審訂版)
典藏漢學家歐陽泰:《火藥時代》+《決戰熱蘭遮》(限量書盒版)

-


《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追尋美軍混血兒的生命脈絡》

不只17世紀,台灣在近代——特別是越戰時期——也處在東西角力最前線。60, 70年代的台灣除了有美軍派駐,也接待了許多被派來打越戰的美國士兵來度假,酒吧、溫泉等「美軍產業鏈」高速發展為台灣賺進不少外匯,也留下許多父不詳的亞美混血寶寶,書中訪談的四個混血兒只是冰山一角。這些美軍混血兒從小沒有爸爸,又因為膚色差異不見容於台灣社區,明明生在台灣,中文台語都流利,感覺卻像個外人一樣,沒有歸屬感。

50年前時代雜誌鏡頭下的北投,讓蔣介石氣炸(圖片來源:BuzzOrange

我覺得媽媽們的處境更艱難,她們多是為了負擔家計而做著灰色地帶的工作,支撐國民政府的親美政策卻不被正眼看待,辛苦扶養混血兒可能會被譏諷是「美國夢碎」,美軍離台之後就被掃黃專案處理掉。時至今日這種把閹割焦慮發洩在女生身上的情況依然存在,嘲諷ㄈㄈ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本書很薄,控訴的感覺卻很強烈,即便我覺得小國的控訴在大國對抗底下很難獲得關注,現在中美對抗的局勢很明顯,台灣一如往常夾在中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真的很難說,閱讀時覺得好遠又好近。


博客來購書連結
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追尋美軍混血兒的生命脈絡

-


《餐桌上的家鄉:台灣新移民女性沸騰的生命故事》

曾經是美軍集散地的中山北路,現在成為台北的「小菲律賓」,我在這裡找到在宿霧吃到驚為天人的烤雞,不確定裡面放了什麼,我猜是香茅葉或檸檬草,讓口感更清爽。

不止小菲律賓,大台北還有北車印尼街、文山越南街、中和緬甸街。根據國家發展處統計,已經有70萬左右的東南亞移工來到台灣,有的人就在這裡落地生根,寫下新的歷史。從識字班脫胎的「南洋姊妹會」用食物記錄人物故事,成就這本《餐桌上的家鄉》。

來自菲律賓的Rose煮菜給大家吃!(圖片來源:農傳媒 黃世澤

和小留學生一樣,很多人在母國不會做菜,是到了台灣想念家鄉的味道,才開始查資料、看影片、打電話問家人怎麼做菜。除此之外,華人移民的足跡也能從東南亞國家、台灣兩地食物的異同看出端倪,我很喜歡這種貼近生活的小歷史故事。

本書除了文筆溫暖,也收錄許多好吃的料理照片在後面,看完之後我最想嘗試印尼的辣芒果、辣鳳梨,和越南的野薑花粽!

最後章節收錄東南亞各國的食物美照&食譜!(圖片來源:博客來


博客來購書連結
餐桌上的家鄉:台灣新移民女性沸騰的生命故事

- -

歡迎追蹤我的 InstagramFacebook方格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