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最強!(行銷、記者、政客必讀 :P)

講越多,越容易讓人摸不著頭緒?!
圖片翻拍自:彭博商業週刊第47期

能解釋得再模糊點嗎?實驗證明講話抽象更具影響力


本文摘自:Bloomberg Businessweek 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 │ 2014.8.6 第47期
撰文:Claire Suddath /一毫




因為工作環境&內容的轉變,我開始閱讀這種關於「溝通」的文章。

這篇文章滿有趣的,它的觀點和傳統商學院的理論背道而馳,尤其和我們系上那些MIT出身的教授完全不對盤。但不代表商學院沒有這種課,「談判學」、「領導與衝突管理」都是國外商學院的熱門課程。

數字固然重要,但職場畢竟是跟人相處,無論對內對外。很多溝通的藝術,是數字算不來的呀!(理組不要沒事戰文組,說到底我們就是不一樣人而已嘛~)



裝修承包商總是令我恐懼,因為他們做的事我一概不通。每次和他們談判,最終我都會問許多讓我感到無能為力的問題,如「我的閣樓究竟在哪兒?」因此上週當一個承包商到我家來傾談如何翻修洗澡間時,我非常緊張。

幸運的是,這個月的《人的性格和社會心理雜誌》(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發佈的一項名為「使用抽象語言展示力量」(Using Abstract Language Signals Power)的研究顯示,展示力量非常簡單:用抽象的語言進行交流,因為細節給人軟弱的感覺。該研究共進行了7項實驗,在其中的一項實驗中,參加實驗者閱讀了一位政府官員的一段講話,這位官員在描述一場地震時說地震造成120死亡,400人受傷。隨後,當他只說這場地震是一個國家的悲劇時,參加實驗者認為他的領導力更強。


有個很簡單的辦法可以在工作中對上述結論進行測試,那就是不強調動詞。當我給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助理教授瓦克斯拉克(Cheryl Wakslak)電話時,她的第一個忠告就是不要用像「打」這樣的詞。(我找不到英文原文,所以不曉得他說的「打」,究竟是哪個字)她建議,不要強調主動詞彙,而是要用結果相關的陳述。

瓦克斯拉克還警告人們不要使用毫無意義的商業術語和詞彙,如「設想」和「可行的」等。「含糊其辭只會讓你聽上去很可蠢。」她解釋說。「當空話有了真理的核心才是最棒的。」(有一點Charismatic Leadership的味道在裡面)


使用抽象的語言並不是空談。如果只有較少的信息,使用抽象的語言甚至可以破是你說出更有意義的話。這種講話方式非常有效,因為這意味著你對一個具體的主題有著全面的觀點,而且還做出了判斷。基本上每個TED演講都是很抽象的,除了中間的一分鐘是具體信息。(TED又被表了)

通過詢問人們認為有影響力的人應如何進行交流,瓦克拉斯克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大多數人認為有影響力的人交流時應具有宏觀視角。「這似乎顯而易見,但人們卻常常沒有這樣做。」她說,特別是當人們在做演講時。讓我們想想這個世紀以來的每篇國情咨文演講的情況。人們以為專家式、柯林頓式充滿細節點說展示了力量,但是實際上,雷根式的概括性方針似乎讓你覺得更具控制力。


抽象的語言甚至可能對你的老闆也發揮作用。當我最初發現這項研究時,編輯發郵件問我是否可以就此寫個600字的稿子。我說我考慮一天,我當時想,當我們最終談稿子時,我可以在她身上測試一下。我精心準備了一篇盡是形容詞而且非常宏觀的講稿。我開始說,「因為它是關於人們在充斥大量信息和喧鬧社交媒體的世界裡如何做出判斷。更多信息實際上可能意味著更少信息。」她喜歡這個主題。我說我的稿子需要更大的版面。談話結束時,我們將稿子的字數加到了800字。不過,稿子最終的長度差不多是630字,因為有些事情出乎我的意料:她把所有的空話都砍了。(抽象不代表說空話,只是叫你不要沒事講這麼細節...XD?)



Follow me!



多拿的Inspiration & Key Takeaways:

1.      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因為新工作的溝通難度增加了。以前在老到不行的大公司,一個蘿蔔一個坑,做事做得獨善其身;現在待在新公司的新團隊,正是需要凝聚與願景的時候,傳達信心和正面能量變得很重要。

2.      承上,我從來沒有碰過這種情況,畢竟從大四初出江湖至今,我看到職場上沒什麼人真的在乎別人的感受,所以我也習以為常。看到需要pampering的人,只覺得「關我什麼事?為什麼你不照顧好你自己?」很mean吧。現在環境不同了、角色不同了,該提升的不只我自身的能力,還要試著連接自己和一整個團隊。

3.      「抽象」之所以最強,因為人是一切最複雜的因素,因為人從來不是全然理性的,我們說出的每句話、做得每個決定,基本上都是從自身觀感出發。人嘛,肉做的,不免被情緒牽著走,那些極端理性、極端壓抑的人,終究受情緒折磨。在嘗試講道理之前,得先讓人情感上接受,才有可能把話聽進去。

4.      同一件事,透過不同的表達方式,給人的感受也不同。一如「半杯水」的故事,關鍵數據不可能改變,但是「正面解讀」與「負面解讀」讓同一杯水傳達兩個完全相反的意涵。

5.      承上,文中「抽象」的意思,對我而言就是「選擇性揭露」與「情緒引導」。Marketing也是、Management也是,給你的Team Memebr/觀眾/消費者一個明確的方向,或者用英文字「Picture」更貼切,讓他們達到我們預期的情緒反應,無論是狂喜、忌妒、或憤怒。

6.      過多的細節令人沒有安全感,而不安全感比哀傷更有殺傷力。人生性討厭未知,只相信自己觀察到的,過多的細節只會提醒他自己的無知,令他恐慌於究竟還有多少事情是自己無法掌握的。有時我甚至覺得根本沒有人想聽那麼多。當A沒辦法給他他要的答案,他便轉向B,期待B說出他內心渴望的回答。人們總是只聽他聽得懂的,只聽他想聽的。(請參考這篇文章,選自部落格「專案管理生活思維」:http://www.projectup.net/blo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3265%3A2013-05-24-04-58-14&Itemid=17)

7.      但是無論如何,「誠實」永遠是最好的Policy。包裝不等於欺騙,包裝只是潤飾,欺騙經不起考驗,一旦被戳破就沒救了。回想我接觸過的業務,最令我作嘔的就是那種提案時滿口大話卻內容空洞的類型;那種話比較少但句句確實、彈無虛發的人,從他Present時的鎮定,就能感受到他的自信,這種才厲害。

8.      我最近再看兩本書:《瘋潮行銷》和《新聞的騷動》。在睡前片刻與長長的通勤時間,兩本書交互著看,看似無關的書名,其實冥冥之中自有交集(XD)。我一直著迷於情緒與訊息之間的關係,以後一定要找時間寫讀書心得,說到做到。

9.      最後提醒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要選舉了,睜大你的雙眼、豎起你的耳朵,然後,注意喔──要動腦!(聽到沒!!!)




最近在看的兩本書:

《瘋潮行銷》

《新聞的騷動》


留言

熱門文章